皱鳃鲨(学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Garman,1884),皱鳃鲨科皱鳃鲨属的一种鲨鱼。皱鳃鲨又名拟鳗鲛,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无亚种分化,有“活化石”之称。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
皱鳃鲨鳃裂之所以比其他鲨鱼多,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栖息于深海环境,而深海环境的氧气浓度比较低,因此需要比较多的鳃裂来进行气体交换。
皱鳃鲨多栖息于深海,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世界但是十分零散。皱鳃鲨妊娠期长且繁殖和生产率低,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Garman, 1884), a kind of shark of the genus rhynchus in the family rhynchophyllidae. Wrinkled gill shark, also known as eel like shark, is the most primitive kind of shark. It has no fishbkw.com subspecies differentiation and is known as "living fossil". There are six gill clefts on both sides of the body, and the gill intervals are extended and folded, covering each other, so it is named wrinkly gill shark.
形态特征
皱鳃鲨因其头部有带有褶皱的鳃裂而得名,因其外型鳗鱼相似,故又名“拟鳗鲛”,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鲨鱼种类之一。一般生活在海底1500米左右。尽管外型似鳗,这种鲨鱼却拥有300颗、超过25排的锐利牙齿,一看就是凶猛的海中捕食者。
皱鳃鲨眼睛没有瞬膜。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体长1.5米左右,最长雌鱼达1.96米、雄鱼达1.66米。体鳗形。鳃孔6对。和普通鲨鱼不同,皱鳃鲨的嘴不在下方,而在前方,吻极短。上下颌牙同形。每牙具3个长齿尖,属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异棘类的牙齿。鼻孔在侧腹面,具喷水孔。侧线沟状。脊索未收缩,前10个脊椎有清楚的环状钙化物;在臀鳍以后的脊椎,亦有环状钙化的迹象。臀鳍长;尾鳍中的脊椎稍向上翘,形成不显著的歪型尾。皱鳃鲨的样子很像约在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祖先——枝齿鲨。
展开全文
栖息环境
皱鳃鲨经常出现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的上部,是一种显著的深海栖居物种,通常生活在靠近海底或在水深500到1000米的区域,但有时皱鳃鲨也会到深达1500米的地方活动。有时甚至能在深度50-200米的浅水层之间发现它,在中国台湾东北部海域也曾有人发现过。
生活习性
食性
皱鳃鲨以鱼类和其他鲨鱼为食,其下颌开合灵活,能够将猎物整个吞下。 皱鳃鲨满口的三角牙证明皱鳃鲨是凶猛的捕食者,但科学家认为它不会攻击人类。和深海里的其它鲨鱼和鱿鱼等鱼类相似,皱鳃鲨的牙齿也像针头一样。皱鳃鲨主要吃食其他鲨鱼、鱿鱼和硬骨鱼。它们也吃从海水上层沉下来的腐肉。
感知
由于皱鳃鲨居于深水区并且不易观察,人们对它们的沟通和感知能力了解得很少,基于其他深水区的鲨鱼信息来看,它们可能使用它们的侧线和触觉来导航以及感知海底的轮廓。皱鳃鲨对声音和长途振动敏感,并能通过它们的肌肉释放出电脉冲。同时,它们有能力通过检测水的压力来分辨上下变化。
分布范围
虽然皱鳃鲨的分布范围几乎扩展到全世界(74°N - 58°S,169°W - 180°E [10] ),但是它们的分布非常零散。出现在大陆架外缘和上部的大陆坡,如挪威,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爱尔兰,南到纳米比亚北部。其他群体出现在东太平洋,如南加州和智利北部;在西太平洋,有日本,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新西兰;也可能出现在印度洋西部,如南非。
鱼花网:专注鱼之种类,特点,分布,习性。鱼者请关注收藏!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